top of page

有時候,被沐浴車治癒的不是個案,而是家屬

ree

阿嬤的女兒,是那種你一看到就會知道——她已經照顧很久、很久的人。

眼神裡有疲倦,但提到媽媽時,那份柔軟又立刻浮現。也可能是因為長時間孤軍奮戰,少有人能真正理解她的辛苦,所以每次我們一踏進家門,她就像終於找到可以說話的人。

從我們進門的第一句「你好」、到收拾完準備離開,姐姐都停不下來地分享:阿嬤的狀況、今天吃了什麼、最近發生的小事……每句話都像是在把壓在心底的悶氣,一點一點放出來。


我記得有一次,沐浴結束後她聊得太投入,我只好溫柔提醒:「姐姐,要不要先幫阿嬤穿件衣服?」她才驚覺阿嬤還坐在那裡,小小的、靜靜的。

姐姐不好意思地笑,我也笑,那一刻,家裡的空氣變得柔軟又安心。


而阿嬤呢?她就在旁邊享受著洗澡後的輕鬆,洗髮刷滑過頭皮,痕癢被一點點帶走,身體乾乾淨淨,臉上難得放鬆。

真正讓我印象深刻的,是我們第一次上門那天。那之前,電話打不通、訊息不回,我們最後選擇直接拜訪。門一開,姐姐愣了一下,然後像抓到浮木般緊緊握住我們的手。

那瞬間,我就知道——她比阿嬤更需要有人陪著她。


從那天開始,沐浴車成了她最期待的時間。不只是因為阿嬤能洗澡,而是那四五十分鐘,她不用一個人撐著。

沐浴車帶走的,不只有汗水、癢意、悶熱,也帶走照顧者心裡的沉重。留下的,是笑聲、有人聽她說話的踏實、還有家人之間久違的平靜。

輪子在轉動的不只是車子,也是那些被壓抑太久的心。

有時候,我們治癒的不是個案,而是整個家。

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